企业做如何慈善?
“企业(business)”和“慈善(philanthropy)”两个词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商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中社会责任议题的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方面来。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当然包括在慈善领域的贡献。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企业对于慈善的贡献与个人、组织乃至政府等不同捐赠主体在动机、方式及效果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动机上看,企业从事慈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于其他捐赠者——追求利润是企业设立之初就拥有的核心目标,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基本要求;开展慈善活动则是企业出于对社会的负责任态度所作出的自主选择,尽管这可能未必完全符合企业最初设立时的预期。在这一方面,企业家个人的慈善理念对于企业慈善行为的指导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次,从能力上看,由于企业本身是一个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实体,因此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能力显然要大于个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许多地方的公益事业纷纷邀请企业加盟,共同开展各项慈善项目。不过,应当注意防范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挤占公益资源的现象发生。
最后,从效果上看,由于企业开展慈善活动的目的并非纯粹公益,故而在效果评价上自然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如果将企业开展慈善活动的目的单纯地归结为“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显然有失偏颇,我们认为,企业在进行慈善决策时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应该是“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理念。换言之,企业开展慈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真诚地投入资源,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
尽管企业的慈善行为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人的慈善爱心,但我们认为其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一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三是推动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我们希望,企业能够更多地在社会责任实践中融入慈善理念,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全社会形成热爱公益、参与公益的良好风尚。
慈善事业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国际友好往来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当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上还存存某些消极因素和不利条件,容易造成人们思想方面的困惑和认识方面的混乱,例如:一些人过于强调实惠和索取、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甚至出现了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现象。企业开展慈善活动,就是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实践,它可以强化人们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互相关怀。有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尚。
2、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这个总人口中,贫困和弱势群体人数较多,他们自身的困难既需要政府想办法去解决,也需要社会成员给予帮助和扶持。同时,也要这些困难群体自立自强。企业开展义举,体现了企业和企业职工对于困难和弱势群体的关心,对推动这个群体克服困难,自强自立是有益的。从全社会而言,它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展慈善活动,既是一种济贫解困、扶弱助弱的善行,通过活动的开展,让社会各方面了解这个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由于企业社会信誉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得到发展。从整个社会看,企业扶贫解困、扶弱助弱,有利于促进和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受助地区看,企业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支持和帮助,也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4、有利于增进国际友好往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好施乐助、具有博大胸怀的民族,对外也始终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对等互助、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当前,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外资。开展慈善活动也是对外表示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具体行动,它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促进国际友好往来,从而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