汋字五行属什么?
《国语·吴语》中,伍子胥说吴王夫差时,提到“小国惧哉”一句中有“汋约”一词。韦昭注云: 汋,洁也。言小国见吴之盛,恐惧自洁,将欲降服也。 “汋约”在《诗经》和《楚辞》等先秦文学著作里均有出现,含义却不同。 《诗经·郑风·溱洧》有“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意思是溱水、洧水流于郊外之地,那里十分宽广而且快乐有趣。男子女子在这里嬉戏游玩,互相开玩笑,还赠了芍药花给对方。这里的“汋约”是形容男女相戏的样子活泼随意,没有拘束。
《楚辞·九章·抽思》有句曰: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欷;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归。恩所斐然方殆兮,悔朝厥及;犹既有愿而靡睹兮,忽若无所闻。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忧愁郁闷得不到开解啊,我独自叹息哽咽不止,相思之情萦绕不去令我辗转难安,漫漫长夜她刚刚回家去了!恩情深厚我却无能为力啊,悔恨之心早生而无可救药;既然心中有了愿望却不知向谁倾诉啊,好像什么都听不见一样。其中“汋约”表示内心的忧愁无法释怀的模样,形容思念之意如影随形,纠缠不已。 综上可见,“汋”在古代应该是个形容词。那它为何又变成名词了呢?这还要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起——
《说文解字》云: 汋,济也。从心勺声(注:会意字)。《诗》曰:“湑湑汋约。”或作濯。段玉裁注: 凡用其德者称“孚”;用其色者谓之“婥”;用其情者谓“娈”;用其味者谓之“芼”;用其德者谓之“汋”。以心受于物为汋。 从许慎的注可知,把“汋”写成“濯”也是正确的,但“汋”和“濯”的意思相同吗?段玉裁认为并不尽然。他把“汋”解释成一个动词:用它的德行来体现自己。
至于“汋”的本义是什么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淮南子·主术训》里有句话叫“因性而行,依心而处”,其中的“性”“心”同义,都是指人的心志。由此推测“汋”的含义可能是人心志的流露或者彰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