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五行之中属什么?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道学中的一种系统观,中国的先人把人和自然的许多事物都分属为五类,这就是五行。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属相,而每一个属相都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有关。这种以五行来解释万物相互关系的学说,即为五行学说。这种以五行来解释中国人的传统和智慧的学说,被称作五行风水学说。
一、什么是五行,有哪些特性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规律,并用于解释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自然现象变化及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创始于殷周,完成于战国时期,是古人对生活、生产的总结。古代人们为了探求宇宙的规律,把自然界各种相互联系的’ 事物加以归类,并把极为复杂的自然变化和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加以朴素的、宏观的、哲学化的解释。例如我们的身体器官、自然界的五个方位、五种色彩、五种自然变化规律、五种生物、五种思想情绪、五种生活内容等等互相配合,构成了完整的人与整个宇宙。
在中国历史上,五行学说曾出现过两个高潮,一个以黄老思想为代表,另一个以宋代“新儒学”——理学为代表,形成黄老五行
思想和宋代理学的五行体系。这两大体系虽有一致之处,但更多的是矛盾、异质的。黄老五行思想是黄老道家五行说与儒家五行说的合流及相互渗透的结果。道家以“五行”学说的始祖自居,如《淮南子·坠形训》云:
黄帝、尧、舜……施黄帝、尧、舜之三德,以放太簇之类而用姑洗,追大吕之钟律以和阴阳,于是凤皇翔,麟止而郊,白虎率其群,以造文武之囿,玄龟负图而天津,灵蛇食象,蛟龟从舟。德至其明,凤皇昼经于殿前,麒麟游于外厩。……夫古之王者,善顺天心,故自比于牛、马、虎、豹、龟、蛇,设之官号。或以土言之,故比德之字多从土。
黄老道家认为,以土为中心、木、火、金、水相生相害的五行关系就是宇宙一切变化的根本规律、根本道理。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五行相害:“水害火,火害金,金害木,木害土,土害水。”五行相生相害,就是“天心”、“天道”:“五行不失,与天调者,谓之王;天且不胜,天具能胜之,况于人乎!”
儒家以黄帝为始祖,孔子继承了黄帝思想,主张“以德配位”,五行思想是这种主张的理论。《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者,五行之始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先诛杀……德教者,木也,”“五行变至,各应其行。木曰敷和,火曰盛明,金曰从革,……凡此五行变至……若君以德教先诛杀、谨庠序、崇礼乐,木之气和,而水、火、金、土各得其所矣。”“德教”如木,木位东方,东、春、木,春木之气和调(即德教如春风吹遍大地),而金、火、土等各有安存之位并各得其所。如不“以德配位”,木气失和,“木不先,火气为贼”,“水气为灾,金气为疾,土气为殃,六畜死,而有寇戎之事矣。”如“德教”先于诛杀(木气和调),即使诛杀,杀而无私,“诛杀无私,如心,心之气和而四体为强”,使“金木水火土各顺其位其职”(各有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