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的五行属什么?
滋,读作zī 。字从水从兹,“兹”意为“多”。本义是水草茂盛之状。后引申指滋润、滋养等义。 《说文》记载:“滋,长也。从水,自有土。凡滋之属皆从滋。”段玉裁注云:“土者,植物之所依者也。”“滋”字的甲骨文字形如下: 金文如右图所示,小篆字形如下: 可见,“滋”由“水”和“土”组成。“土”位于中间,两边各有一“水”。
段玉裁又注云:“今人谓肥美曰滋。”“滋”有旺盛、繁茂之意(如同现在方言中的“滋秧子”,指水稻秧苗)。由此衍生出滋润、肥沃等意。 “滋”也有加多的意思——这一层意思是后来的"孳"字表达。《尔雅·释诂》记有“滋,蕃也”;《周礼·天官·庖人》中有“掌共王之五食,畜焉而滋。”郑玄注日:“言畜之而多。”也就是说把食品蓄养得更多。这里的“滋”字都是增加的意思,与现在通用普通话里的“滋”读音一样。 现代汉语中,“滋”还时常用于表示某些抽象含义,例如“尊严”不可侵犯,“兴趣”很浓厚等等。此时读音为[ zī ]。
古书中常提到“滋垢”,这里“滋”的意思是“滋生”,即生出污垢、沾染污垢。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孳”。 古人还用“滋”来表示某些动作的重复,犹如今日的“再”“重”,表示这个动作的重复时,“滋”字读音为 [ zì] 。这在古籍中是很有规律的——凡表示两个相同的动作前后相接,其重叠的字一般读[ zì]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其中的“故”和“知”都读[ zì]。 还有些动词带宾语之后,重复该动词时也读 [ zì] 。例如《书·大禹谟》“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其中“禹锡”的“锡”读[ zì] ,“告厥”的“告”读[ zì] 。 除了“音之无字句”之外,还有“字之多音字”的情况,也就是一个字有多个字音的情况,“滋”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