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潮有几个月?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回潮”现象或时期。 第一次是汉唐之间;第二次是宋朝建立之前(特别是南宋初期);第三次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 对这三个时段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划分的话,可以发现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点。
1.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三次回潮期出现时,中国都正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压抑。虽然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但这些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上升势头,呈现出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征。
2.民族矛盾突出 在这三个时期里,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汉族政权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制力大为削弱。在这一阶段,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同时他们也不断南下,进攻汉族聚居区,使汉族的人口和势力范围都有所损失。 到了两宋之际,辽、金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成为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者。他们在北方长期与宋朝对峙,并时不时入侵中原,掠夺人口及财物。南方则因地处偏隅,又形成了汉人与少数族群相对峙的局面。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明末清初,女真族迅速崛起,并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掌握了辽东等地,形成了“关外三藩”。
3.儒家文化受到挑战 前两次回潮期间,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其权威受到了挑战。以儒学为主流文化的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也遭到了破坏。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了中国,开始了它在中国漫长的传播过程。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已不是政府官方认定的惟一意识形态,而是与玄学、佛学并立。到了隋唐五代,道教兴盛起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宋代以后,心学的兴起冲击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明末清初,西方宗教传入了我国,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总之,这三个时期传统文化都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传统社会的稳定结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