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些国道?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幅员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65%),全市辖9个区、7个县;户籍人口1080万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140多万)。 因地处“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加之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古就有“蜀中宝地”“天府之国”之称。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来,先后有西汉、东汉、三国蜀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前后蜀、宋朝、元朝十二世帝师八思巴、明朝、清朝等政权定都或建城于此。
古往今来,成都有“锦官城”“蓉城”“锦城”等别称。这些别称与“锦”字有关,其中缘由与织锦业密切相关——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十分发达,所产的锦绣闻名中外,于是有了“锦官城”一名。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今春熙路南段置锦官监,专理织锦之事。宋时,在今人民中路一段和金盾路一带设有“锦院”,统管全国各地织锦,并特设“彩锦坊”于南薰巷内,专门制造贡品“蜀锦”。
明末张献忠入主成都后,将“锦府”作为官衙,统管纺织事宜,“锦官城”也由此而来。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辟“宽窄巷子”为“宽窄子巷行盐处”,又因当时成都“东郊”有“皇城坝”(原址在今人民中路一带),“西郊”有“万福巷”及“草堂寺”,故将“锦官城”的“官”改作“馆”,并沿用至今。还有“蓉城”“锦城”等俗称。
随着历史变迁,成都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但“锦官城”“蓉城”等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府之城”“锦官之乡”。而那流传千年的“蜀锦”,如今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