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属于五行属什么颜色?

钱英彦钱英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品字作为汉字,本身是不具备五行的;其次,五行是古人基于万物相生相克的原理,把世界上的事物归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每一行再作更细致的分类。 我们只能说某些事物的五行属什么(比如,人的五官分别属木、属火),而不能说某个字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如果硬要把“品”字归属到五行当中,我们可以把品字归于木——因为树木有高低之分,由此产生了品字形。而所有植物均归类于木。 至于颜色,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家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所划分的五种基本属性的颜色定位,即:青、白、赤、黄、黑。

《礼记·檀弓》中有载:“祭之日,君牵羊,大夫执俎,士执酱。”“其色斯恶,其祀斯疏。”这里的羊、俎和酱分别代表着阳、阴和中,而它们的颜色被赋予的意义分别是:高、下和中间。

《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关于敬鬼神的一番对话。其中,子贡问祭祀时用牛好还是用羊好,孔子回答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接着子贡进一步询问,那做祭品用的猪是不是太粗鄙了点儿?孔子说:“宰猪又何妨!刚柔相济才好。太柔会没骨头,太刚则易折。”这里孔子的意思其实是说,祭祀所用的东西,并不一定要求是多么高级或多么精致,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太过不及都是不适合的。

那么,回到问题上,品字作为文字,本身不存在五行或者颜色的归属问题。但我们既然已经提到了颜色,那就让我们从颜色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品字属于中间色,即黄色。理由如下:

1.我们常说“品性”、“品德”等词语,这些词中“品”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这个“品”的上半部,由“文”演变得“王”,“王”在古文字结构中,常表示“上”的意思。这个“品”字的上半部分代表“高”,表示事物的高度。

2.《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的“质”和“文”,代表了阴阳两个极端。而中间色恰恰就是阴阳两个极端中间的过渡色。所以,品字属于中间色。 而白色和黑色,一阴一阳,属于两个极端;黄色属于中间色。 所以,《礼记·郊特牲》中才有这样的表述:“秉神而立,左东右西,日月其修。”(注: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时,祭司站在中央,面朝东背朝西,以日与月作为配神。其中,日代表阳,月代表阴,而“一”居二者之间,象征阴阳平衡。)

成彩霞成彩霞优质答主

金:白色的金属,而金色通常是铜的本色还有青铜色,紫铜色,一般说来金色和白色都是对应的。

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两个颜色,一个是青色,一个是绿色。青色和绿色虽然很接近,但是青色更灰一些,更接近色环里的颜色。绿色稍鲜艳一些,偏黄绿。也就是说木的颜色不单纯指绿色,有另外的解释。

水:在色环里,蓝色是水的颜色,但是我们中国人提到水色的时候通常指偏蓝绿的颜色。而在五色中通常是用黑色代指水色。

火:红色,还有红黄色、橙色、红色。色环里都是火(夏天)的颜色。

土:黄色。黄色,黄棕色都可以。

其实五行色与现代人认识的五色不太相同,并不是说红、黄、蓝、绿、紫。中国传统的五色是红、黄、青、白、黑,这五色是中国五色体系中最基本的颜色,其它的颜色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且这五色有阴阳之分。中国色系里有阴阳色系,阳色指红,黄,青,阴色指白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