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原型来自古代对天干地支所代表的阴阳五行的划分,它主要指五种不同的气或性质,因此也常被解释为事物发展的五种阶段、过程、状态…… 由于中医理论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五行,所以了解它的来源及原理是很重要的。
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五行的起源,目前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与上古时期的祭祀有关。远古时期,人们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认为大自然是有灵性的,有万物之神掌管着风调雨顺。而祭祀则是人类表达崇拜、祈求赐福的方式之一。
在祭祀中,人们把一些食物(一般是粮食)摆上供奉台,然后点燃香火,虔诚地祭拜神灵。这些供品一般都有五种颜色——红代表炎帝,黄代表黄帝,蓝代表玉皇大帝,白代表太阴,黑代表玄冥。当然,不同的节日和场合,祭品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清明扫墓时,人们要准备五色纸;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则有五色汤圆。 那么,这五行与中医的五行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源于古代巫医。汉代的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他对古代巫医的祭祀方式很有研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谈到治病时要“观其色”,即观察病人肤色以判断病情的方法。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当人体受到外界邪气侵袭或体内阳气亏虚时,往往会反映在皮肤上。如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初起,往往有恶寒发热的症状,此时皮肤多表现为微红、毛孔舒展、触摸有发热的感觉;而患了热性疾病的人,皮肤常常出现各种红色,且伴有口干喜饮、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通过观察皮肤的颜色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在古代被称为“望诊”,也是中医学独特诊疗方法之一。
古人在治病时,除了需要借助药物等外部力量以外,还经常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治病。他们认为人的意志能够影响疾病的转归,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患者患病后,能够注意调养精神,不焦躁、不抑郁,疾病就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变。反之,如果患者患病后,情志不得疏泄,则会加重病情。 古人不仅重视外在的药物救治,还强调内在的精神调节。他们注意到人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健康,因此经常告诫后人保持心情舒畅的重要性——“怒伤肝”“悲忧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