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五行属性是什么?
《周易》为群经之首,《易经》包括易经、易传(含十翼)和易图。其中,《易传》以儒家思想为主,对《周易》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而《易图》则对《周易》的原理进行了抽象,形成了“易学”;“易学”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形成不同派别,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他与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比孟子的影响更大。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以“五德终始说”给夏商周三代定号,认为“黄帝得土德,帝喾得水德,尧舜得金德,禹汤文武周成王得木德,秦楚代周得火德”(《春秋》公羊传)。
他还进一步提出所谓的“大九州说”,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认为天下分为九州,而中国处于九州之中,所谓“中国者,天地之所生,五行之正位,九州之所聚,八极之所居也”(《吕氏春秋》)。这样的世界地理观念无疑是非常伟大的,远远超过了他的时代。这种观点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古希腊罗马乃至中世纪后欧洲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甚至我们今天都带着这样的烙印。
从“大衍之数”到“大九州说”,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点——“五行”。这就是“阴阳家”之所以称为“阴阳家”的原因。 后来,汉武帝崇尚儒术,立五经博士,尊儒学,反对道家黄老,“阴阳家”从此衰落下去。但是“五行”却保留下来,并且影响极大。
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家的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建立了新儒学体系。他提出的“五行相生相克”被后世认为是解读《黄帝内经》的重要原理;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也用了五行理论作为著作名称。中医理论中,五行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西北中),四季(春暑夏长秋收冬藏),以至五味入脏腑,都有相应的五行关系。 而在现代医学看来,这些似乎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如果抛开现代科学的视角,我们却发现中医确实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独创。因为中医所建立的这套理论系统,完全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它具有可证性——只要你相信生活中有阴阳五行,你就必须承认它是真实的存在。这就使得中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