柷字五行属什么?
柷(zhù),中国古典音乐乐器之一,类似于现代的笙管乐器的吹孔结构,有20根长短不齐的竹管制成;用于独奏、重奏和乐队合奏。流行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仍在宫廷雅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据《中国音乐史纲要》记载:“柷,状如漆筒,口狭底广而中长,上有盖可启闭,内有柱支承盖柄。”在隋炀帝所著《晋书·乐志》中有记载:“柷者,如漆筒,底上有管,中心有一柱,长五六寸,通中间,上下以弦环转之。”
柷是一种民间自制的简单乐器。它的演奏方法比较复杂,需左手持柷,右手按律叩击顶部,通过手指的伸缩来改变音高。 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唐代的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有关于“柷”的诗文留存,足以说明当时这种乐器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状况。
唐朝时,每逢重大节庆之日,皇帝与群臣一同饮酒作乐之时,会有专人演奏柷来烘托喜庆的气氛。 唐玄宗好道教,曾在宫中设立道士斋蘸仪式,其中就有演奏“柷”这一道具。诗人李颀有诗描绘当时的场景:“三洞宾坛启,千秋醮礼延。凤皇箫管列,龙虎珮镮悬。烛焰随科转,香风散馥暄。百灵司籍箓,万法集仙篇。黄籙朝元始,青符授太玄。醮终云汉表,香尽玉炉烟。鹤唳清虚殿,莺迁太液田。”
宋朝以后,社会风气转向以文教化,“乐”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柷”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演奏工具,被尊为礼器,仍受到王室的重视。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秋》中记载了皇家赏月时演奏“柷”的情景:“八月十五日夜,满城玩月,家家露坐,三五好友,谈升南楼,饮至半酣,各道新句,以助酒兴…更阑人静,灯火阑珊处,时有微凉,透窗而入。四鼓徐催,漏声渐促。探针穿指,盘弄寒珠。小鬟换烛,烧尽残灰。夜分久客,无寐披衣。钟动人归,灯花落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