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结局是什么?

闻翔宇闻翔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大结局(一) 汉武帝死后,刘据即位,是为汉昭帝。由于霍光、上官桀等人之前就与刘据关系密切,且共同辅佐幼主颇有功绩,因此新帝登基后他们五个人的权力更盛。 而卫子夫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地位更是达到了顶点。

然而这样的荣耀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太子刘据的长大和亲政,母子二人的矛盾开始凸显。《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中记载了太子与太后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 “……太子既立,越裳重译献白雉,天子令太子宫中置鸡柏台,作求凰曲,以宴群臣。太子素好儒学,广通宾客,太后乃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百家之学。” 大意是说刘据继位后,母亲卫子夫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贤德仁义的君主,因而让他结交儒家士人,学习治国之道;而太子则更喜欢与儒生们讨论学问,研究儒家经典。

这对母子的诉求其实很明确,都是想把刘据塑造成一个仁孝贤德而又博学多才的帝王。 但问题是,刘据身上同时兼具汉武帝和刘彻的基因。他不像他母亲那样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而更像他外祖父——文帝。虽然也喜爱儒学,但却不能完全沉迷其中。 刘据的聪明机智、果断勇敢都更像他的父亲。因此当他在母亲和儒臣们的影响下逐渐成长并确立自己的立场后,很快就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表现。

元康元年(前63年)五月,丞相公孙弘去世,不久天子便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封乐安侯。对于这位新升任的丞相,刘嗣认为其德行不足,于是上疏谏道: “陛下即位以来,未有封侯绝后,天下咸知陛下义气。今丞相出缺,孰若用天下贤俊之人而废有功之臣乎!” 这本是一剂良药,可偏偏奏疏中的言辞却有些过激。李蔡见到此疏后大为恼火,索性将奏疏留在宫中,不予答复。

这反而惹怒了刘据。作为武帝亲子,他哪里受得了这种气,于是便亲自前往丞相府,欲当面质询李蔡。无奈李蔡是个怕事的软蛋,一见皇上前来就吓得匍匐在地,浑身发抖。还是太后卫子夫出来打圆场,劝解了这场尴尬的闹剧。 然而这次冲突已经足以让刘据意识到,想要实现政治理想和目标,就必须离开母亲羽翼下的宫廷,到那片属于男人的天地去开拓。于是他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有意无意地与太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大结局(二) 元康三年(前63年)九月,匈奴单于来朝。汉廷赐给单于印信,让他回到漠北后自行安排左右贤王。此举实际上是对匈奴单于的不屑,是在向匈奴挑衅,暗示武力驱逐单于。岂料单于早就看穿了这个把戏,回朝后对汉廷的挑衅毫无反应。

刘嗣得知这一消息,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声赞叹“中华万姓,靡不宾服矣!” 他不知道的是,正是母亲卫子夫为了保全他的面子,不惜向匈奴低头,请求单于不要报复汉朝。

事情的结果果然如匈奴所料。元康四年(前62年)正月,因匈奴无袭扰边境之举,汉廷特诏加赏匈奴礼物,以礼相待。 面对咄咄逼人的敌人,柔弱的卫子夫只能选择妥协和退让。她宁愿自己委屈求全,也不愿伤害儿子的尊严。 只可惜这个决定虽解了匈奴之围,却加深了母子间的裂痕。

大结局(三) 刘据在外廷逐步树立自己的权威之时,他的母亲卫子夫却在冷眼旁观着父子二人的明争暗斗。 对于刘据的外戚势力,一直心存忌惮的丞相李蔡虽然死了,但新任丞相韦贤却是一个恪守规矩的老夫子,不会贸然掀动太后和太子的帘子。另有外戚魏相暗中扶持,太子的势力反而有所增强。

元狩六年(前117年)二月,汉武帝南下巡狩,来到汾水边上。这时有人献上一樽酒杯,说是可以乘舟浮游。天子遂命人取水来试,没想到酒杯轻飘飘的,一点分量也没有。 原来这是淮南王胡献上的“仙酒”,据说饮后能让人飘飘欲仙,长生不老。汉武饮后果真飘飘然起来,于是在车上歌舞,尽情狂欢。不料途中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色阴沉得可怕。

此时武帝才发觉有诈,怒斥奸党。原来这是太子与丞相韦贤、魏相联手策划的一次阴谋,想用鬼神之说来吓唬天子,达到诛灭太子的外家魏氏的目的。 这场风波使得原本就关系紧张的君臣三人更加互不相信对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