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深具影响力的一种世界观及学说,包括五行相生、五行相克、自旺衰等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以维持在某一状态下的平衡。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并在许多方面体现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哲学遗产之一。它比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提出早,并通过事物间相互关系的五大规律,来说明人体内外的环境协调统一和相互作用,从而阐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养生和疾病防治的实践。
五行的起源可以溯源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为了探寻自然界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一套与实际事物相适应的认识宇宙秩序的图式。河图洛书是代表。“五”字的最早形态是“”,即五人为伍,引申为五种物事集合为一系统,包括五个方位、五种物质、五种社会集团、五帝、五季等。古代先民的“五”观念是一种系统观念,“五”字体现了早期先民的系统思想和整体观。而“行”,《说文》释:“从彳,从亍”彳”训为道理、法度,“亍”训为行走,合在一起就是按一定的道理、法度行走。可见“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简单堆积,而是一种按一定规律运动着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含着“五”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