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在古代怎么称呼?
古代没有“卧室”这个词,古人睡觉的地方叫“寝”,或者叫“卧”,卧室是现代人发明的词。 《说文》释“寢”字,云:“寢,卧也。从尸,寢声。”“臥”则是“寢”的本字:“臥,從夕,臥聲。”(“夕”作形旁表意) 可见,“寢”和“臥”都有“睡觉”之義。古人写文章,用“寢”或“臥”代指睡眠,表示“就寝”、“入睡”的意思。如《商君书·徕民》:“一歲十寝,必食一牛。”又如《莊子·大宗師》:“俄而子舆病,子祀往弔之。”
“寝室”(或簡稱“寢室”)則是指供人睡覺休息的房間。多為屋內之一處,有隔檔者為“寢堂”;無隔檔、通暢者為“寢館”。 “卧房”,一般是指居室之中,供人睡眠的一間房子。可稱“臥房”、“床房”、“房”等。
除“臥房”外,其他幾個詞語的意思有些複雜。 “寢堂”,即“寢室”之意。《禮記·檀弓下》:“寢堂,始齊;終齊。”注:“寢堂謂於其上寢息也。”可知,寢堂就是一間房子,可以在此睡覺,也可以在此辦理其他事務。 “寢館”,則是供休憩之用的屋頂敞廳,與“寢堂”、“寢室”有區別。《詩經.小雅.斯干》:“上下鋪陳,思咸殿寢。”鄭玄註:“寢,所以寢息也。”陸德明釋文:“寢,本亦作館……此寢館,謂簷廊之屬也。”
漢班固《白虎通·號稱》:“今殿階之下,有寢門,何?結繩以後,未有室廬,但累席次之,故謂之寢。”可知,這寢館就是連接宮殿的走廊通道,在這裡休息比較方便。 至於“臥房”,那指的是房屋中供人躺下的那一間。清錢謙益《入燕語》:“餘自問:‘此樓何名?’對曰:‘此吳王臥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