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生肖是什么?
就是故意把某个字的读音搞混,或者故意不读某个字应该有的读音。 比如“午”属午时,却有人念成“牛”;如“子鼠丑牛寅虎”,把“子”的读音偷梁换柱成“四”;还有将“鸡”的“酉”改成“辛”读成“猪”等等。 类似的,现代汉语也有“鱼”和“余”“虚”同音,“鸟”和“尤”同音等等,这些在普通话里都属于异读词。
不过异读词除了读音不同外,意思一般都完全不同了(当然,如果同音的话,一般也不能完全一样)。 而混淆生肖的字往往只是读音相同或者相近,书写形式也差不多,但意义却差别很大。 比如“辰龙巳蛇”中的“辰”和“巳”,虽然读音相似,都是四声,但字的意思可相差很远。
再比如“卯兔未羊”中的“卯”与“未”,这两个字都念三声,但第一个字是动物脚爪的象形字,第二个则是食草动物的象形字,意思自然也是大不一样。 最后,这里顺便提一下,其实古代汉族民族并没有专门描述生肖的词语,“生肖”这个词是唐朝才出现的。 而十二生肖也不是汉代才有了。
生肖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人的生肖属相是根据此人出生公历年的干支来决定的。十二生肖属相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一个生肖属相,十二年一个轮回,生肖属相伴随着人的出生而形成,也伴随人的一生,生肖属相的字谜或趣味文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见。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生肖的谐音或趣味文字常有人弄错,从而产生不少笑话。例如:“狗急跳墙、三羊开泰、羊肠小道、叶公好龙、鸡犬不宁、狼心狗肺、蛇蝎心肠、虎背熊腰、狗仗人势、龙腾虎跃、兔死狐悲、沐猴而冠、龙潭虎穴、指鹿为马、画蛇添足、杀鸡儆猴、杯弓蛇影、龙飞凤舞、汗马功劳、心猿意马、犬马之劳、一马当先、心惊胆战、狼烟四起、狼吞虎咽、心有余悸、鸡犬升天、金蛇狂舞、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毛蒜皮……”生活中常见的带生肖字的成语还有很多,此类成语基本都是沿用古代典故的,所以这些成语中的生肖字大多是不可以替换的。
生肖字的混淆往往发生在谐音或者打趣味文字时,最常发生的就是将属相“龙”字错认为“神龙”、“巨龙”,而写成“虫”字。“龙”字在甲骨文中,似鳞似角,长须伸展,以象其蜿蜒屈曲之姿,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走会飞、能兴风作雨的神奇动物,是腾云驾雾、变化多端、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常常作为皇威的象征,也往往引申为精神、高贵、光荣,常用来表示对某物某人的赞颂。
《说文解字》中有“虫”的解释:“象形,天虫象也。”从古文字像形字的意思来看,“虫”字原本只是指形似蛇类的生物,并非什么神奇之物。后来“虫”字才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微细动物的总称,且贬义的成分开始加重,含有讨厌、卑微之意。由此可知,“龙”字和“虫”字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意思也不相同。我们常看见有些属相“龙”的人名中会写成“金龙武”、“飞龙”,而不会有人写成“金虫武”、“飞虫”。同样还有属相“马”字,一般只有“小马过河”,却很少看见有人写成“小吗过河”。因为“马”字和“吗”字在意思上具有较大反差。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马是具有忠诚、强壮、可靠、值得信赖等意义的。而“吗”字本身无任何实际意义,往往是依附于其他字词后面组成的疑问词。由此可见,一些打趣味文字的生肖字应从意识上做进一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