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的生肖什么?
在传统文化中,羊被称为“瑞羊”。《周礼·天官》载:“祀五帝之用羊牢(大)。”郑玄注:“羊牢大者三十一头。”可见,祭祀时用“牢”来盛放宰割后的羊,这种盛放工具的“牢”必须是“大”的,用意在于表示对神的尊敬和隆重,所以祭祀后的羊肉叫“牢脯”。《诗·鲁颂·宫》中说:“烝彼毛佗,以御田祖……宴尔新昏,以饯行父。”其中的“毛佗”是指祭祀后用来招待宾客的美酒。可见,古代羊不仅是祭品而且还是礼物。 到了汉代,由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倡导“仁政爱民”的西汉王朝为了获得民心、争取舆论,就经常利用象征吉祥的“羊”字造词,向人民传达自己是秉承天地之心、施行仁政的“受命于天”的政权,这样,“羊”和“祥”便有了“吉祥”的意思。
从汉代开始,人们把冬季举行的祭祀称为“蜡祭”或“腊祭”。《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人家种种物,因祀先祖。”这里的“腊”本来指的是祭祀用的“腊肉”,但后人觉得“腊月”一词好听又吉利,就把“腊祭”改成了“腊月”。
“腊月”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元旦春节一类的节日,古人对这些节日是很重视的,他们在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天气也渐渐变暖,因此就把一个季节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的第一天都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六月六”就是其中的一天。那么,为什么农历六月会有“六六大顺”的说法呢?原来,古人发现,在这个月里的某一天,太阳是从正东开始的,而第二天却突然回到了正南,而且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如此,于是,这一天就被视为“顺天行时”的好日子,是“大吉”之日,“六六大顺”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