脭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脭读chéng,字形结构为“衣”字旁加一个“成”字,故读音也作chéng,不能读作jīn或móu。 《说文解字》释“‘脤’,脯也。从肉,成声。”“脡”指干肉;“脪”指肉汁沸腾;“脠”指干瘦肉片;“脨”指半干的瘦肉;“脝”和“脤”指肥猪肉;“”指猪胃里的软肉;“(月示)饣真”指鸟兽的内脏。 可见,“脭”“脮”“脰”“髓”都指与肉类有关的事物,所以它们也都属于“肉食”一类,且都属于常用字。 “脭”字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了一个词性——“富裕”的意思。例如:
①《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山中……财有余。”
②唐·柳宗元《送孟东野序》:“君引太史公记事语,足下书虽满腹,不知庖厨,此岂贫者耶?”
③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大凡世上的财主都穷得可怜……” 以上三例中的“財”“財”和“富”,均指财物多而富裕。 “脢”字除了表示身体部位的含义外,还特指心脏周围的脂肪,即俗称的“心肥”。
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由于本经循行部位在太、少、太阳三经的中间,有“带”之义,“带”与“脾”同音,而脾又为足太阴经所属之脏,故将太阴与足少阳联系。胆经病所表现出来的口苦、咽干、目眩、胸胁疼痛等症状,也和脾的功能有关。因此,胆经之标属木,而根却属于脾。脾为土,即足少阳胆经“根”于足厥阴肝木,“结”于肾水,“平”于胆木(其本也),其“所过”足太阴脾土,“络”于心包水,而“上通”于目火。因此,胆经所主从木开始,周流各经,最后复归于木。木、水、木、土、水、火,为足少阳胆经的五行流注次第。
中医五行理论是研究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和相生相克规律的方法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或五种元素、五种运动、五行之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宇宙中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相一致的事物都可分别归入其所对应的五行之中,五者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整体平衡,推动了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