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什么生肖?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表示时间的开始;“午”表示气象变化,有“炎炎”“烁金”“灼石”等意象。 “端阳”即“初晴”之意,指农历五月初一或初二,亦称“小春”(与“大春”的“立夏”相对)。《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端阳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可禳毒气。” 古人认为五月是一个多事之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阴气盛,阳气微。”所以五月也称“恶月”、“毒月”。端午日的早晨正是阴气始盛之时,故称“毒辰”、“毒朝”。 到了近代,“端阳”才固定用来称呼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
那为什么农历五月初五要称之为“端午”呢?这还得从端午节的习俗说起。
先说食俗。五月正是新米上市的时候,民间习惯用新糯米蒸制粽子食用。据说先民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发现,如将糯米浸泡于凉水之中,取出后放在火上蒸煮,就会自然变红(熟)。这是由于糯米中富含硫胺素和核黄素,两种维生素相互作用产生了化学反应的缘故(化学式如下: 除了糯米饭外,人们还会吃蛋。因为蛋形如心,人们以食蛋象征“吃心”,意味着来年心想事成。而咸鸭蛋则是由雄黄酒腌制的,人们吃下这种特制的“毒药”,意为毒害邪魔,保卫健康。
再说衣饰。古时夏季天气湿热,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疾病,人们在夏季会穿着轻薄的纱襦裙,以免被高温潮湿的天气所困扰。男子则会在胸前佩一个五色丝结成的彩缕,称为“赤缕”,女子则在头上戴一支绣着吉祥图案的发钗,俗称“步摇”,用以辟邪祛瘟。至于洗澡,则是最基本的洁身程序,人们会用艾叶泡水沐浴,除垢解毒。
最后说活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在端午节这天进行各种仪式性的活动了。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中也说到:“楚俗,五月五日,浴兰汤。”所谓“浴兰汤”就是浴洗香草制成的汤水。屈原的《离骚》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句,可见这种风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这里所说的“兰”并不是今天所使用的兰花,而是一种香草,叫“泽兰”,又名“水香”。
除了浴兰之外,还有饮蒲酒、吃菖蒲、挂艾草、驱除蚊虫等习俗。当然,这些都是古时候的端午习俗。时至现代,许多习俗已经不再流行,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传统节日的氛围里,感受先贤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