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球队有赚钱的吗?
CBA现在一共有20家俱乐部,每家都自称“亿元级”投资,合计就是20亿。 其中不乏像辽宁、广东这样的老牌劲旅,投入自然也少不了,据说辽宁队每年光工资加税就将近1个亿; 而一些新进的土豪队伍如北京北控、福建男篮甚至花高薪请来NBA球星做招牌,一个赛季的支出也过亿了。 也就是说CBA这些球队平均下来每家花了接近一亿美元来打造自己的球队。这个钱够在NCAA里面请个超级强队的整支球队了……而这样的投资对于足球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不过虽然CBA各个俱乐部的投入都不算少,但收益情况却各不相同——有些俱乐部是小本经营,有些则是勉强盈利,还有些则亏得底儿掉… 先说赚钱的,CBA确实有挣钱的,比如江苏同曦队(原南京同曦),人家不但不亏钱,而且赚得多多的!为什么?因为同曦老板是地产商,他建的楼盘多,卖的房子也多,所以腰包鼓得厉害,给球队的钱那是毫不手软!上赛季同曦队居然赚了近500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按说CBA每个赛季都要亏损好几亿的,结果这个亏空让同曦一个人就给补上了!
再说亏钱的。CBA大多数都是亏本的,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亏得最多的几个队伍加起来亏了6个亿左右(不包括债务和欠发工资等等),最少的也有3000多万。 这些亏钱的球队大部分都是因为投入不够,导致引援不力,成绩不好,没有广告效应,各方面收入减少造成的。当然也有些奇葩,比如四川五粮金樽,人家不买外援,主要靠本土球员打球,居然还打得不错,一年下来竟然赚了9000多万元,简直是赚翻了!
最后说说那些既不赚钱又没人知道名字的队伍,他们既不是土豪,也不是房地产商,他们是真真正正的篮球爱好者,为了心中的篮球梦愿意奉献一切,包括时间、金钱甚至是尊严。他们大多是由企事业单位或区政府挂名投资,实际资金来源于政府划拨,所以在账面上看起来还是盈利的(非经营性资产转手倒卖也算盈)。
CBA是所有体育职业联赛中最特殊的,特殊在CBA俱乐部绝大多数是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等等。也就是说,绝大多数CBA俱乐部属于国家所有、政府所有、事业单位所有,这个现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既然是政府所有,所有者就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可以不顾盈亏,继续投资CBA。而企业是要赢利的,所以当企业发现投资CBA不赚钱的时候,就会选择转让,从而导致CBA企业在变更时变更率最高。
据相关数据报告现实,CBA20支球队中亏损额在1亿元-1.5亿元和0.5亿元-1亿元的战队各为5支,亏损额在0.5亿元以下的战队数量为8支,只有两支球队没有亏损,还保持盈利状态,而这两支球队分别是北京首钢和辽宁队。
虽然北京首钢男篮和辽宁男篮保持盈利,但是他们并不靠篮球盈利,而是靠整个首钢集团和地方政府的支撑。首钢集团是一家超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集团,2017年首钢集团营收1507.08亿元,利润46.64亿元。而辽宁男篮则是地方政府的事业性质单位,政府投入无限大。
其他俱乐部的亏损则是一半靠企业集团输血,一半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财政的投入是不计成本,无利益回报、有组织、有纪律的长期投入。但是民营企业不这么办,CBA19家俱乐部中的9家企业俱乐部中,除新疆广汇和上海久事外,其他7家企业都变更了。
除了政府所有和国有企业的所有,以及个别企业所有,其他CBA俱乐部90%没有盈利,50%亏损过大,不得不变更,这些情况都是CBA市场化、职业化程度很低的体现,也印证了大多数CBA俱乐部不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总的来看,CBA作为中国最好也是仅有的一项职业体育联赛,本身缺乏造血功能,大多数从成立之初就没有把盈利当成首要目标。而且CBA在职业化之初实行的"注资分红"模式,导致现在只有大牌能够拿到足够的利润,中下游的小球会则一直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