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五行怎么来的?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平准均输”、“榷酒酤”和“算缗”等经济政策,其中“榷酒酤”就是政府独家卖酒,而“算缗”则是征收商人财产税。这些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导致财政收入增加,以供征战匈奴、南越和东瓯之用(当然,对外用兵也不是每次都是失败的……) 当时,一缗钱等于十铢钱,一釿钱等于五百枚五铢钱——这是根据黄金的重量和铜币的厚度确定的换算单位:一两黄金约重31.25克,一釿钱的铜币厚约0.69厘米。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武帝即位,尤重钱财,百姓复朱紫之服,买金银璧玑瑞铃。 ” 又载: 太初二年,天子始命侍中儒者,修历定朔,而以正月为岁首。百姓多盗铸钱,郡不禁,转相仿效,钱益多而物转贱。
天汉元年,丞相公孙贺等请立诸侯王太傅之官。天子令公卿大夫与议郎、博士,并天下州牧、守尉、行郡国计吏,皆加金二斤,以为天子宗庙之祭;群神永奉毋绝。天子既铸钱,复弃其钱,民以故钱复富,豪猾更殖(zì)。
元鼎元年,桑弘羊等请建章官。于是天子使大司农带御史按道侯韩嫣搜天下盐铁以及诸财,入于上,以佐助贡赋。是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能数。 ——以上节选自《汉书·食货志第六十二下》 从这段文字来看,汉朝初期还是奉行秦代的货币政策,以钱为主要货币单位,铜钱的外缘有一圈轮廓线,称作“郭”,中间有方孔,整体造型像现在的硬币。这种圆形方孔的铜钱,又称作“圜钱”“钱币”或是“汉钱”。
到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为了补充军费,朝廷一方面继续执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另一方面开始加重对商业和土地的征税,同时,还推行各种垄断经营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其中就有我们上文提到的专卖制度——“酤酒”就是指卖酒,“榷”字说明政府垄断了酒的生产经营和销售,仅允许民间酿酒,不允许贩卖酒水。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历代都沿袭了酒类专卖的制度。
除了酒类之外,“平准均输”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所谓“平准”,就是由国家经营买卖,控制物价水平。当物价过高时,国家就收购,压低价格;相反,当物价太低时,国家就出售物资,提高价格,从而稳定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并非纯金属圆币,而是外圆内方,有郭的无文,类似近代的卢布,属于值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