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五行有金吗?

阎贵清阎贵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琬”,读作 wǎn 。从玉,晚声;本义指玉器中凸起的部分。引申为圆滑、柔顺之意。 《说文解字·玉部》:“琬,琬琰之琬,半璧也。” 段玉裁注:“《周礼》:‘大璋,一曰琬璋’。郑司农云:‘琬,圭之半。’” 古代祭祀用的一块块玉,分为大璋(一种长方形的玉)、中璋(一种类似三角形的小玉器)和大琬(一种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玉),其中最大的是璋,最小的是琬。

这种用于祭祀的玉器都有一定形状和厚度,而且内中必定要有一块是半透明的,即所谓的“琰(yán)”,这就是“琬”“琰”二字的来源。 在段玉裁注中的这句“琬,圭之半”值得深究。为什么是“圭之半”而不是别的形状呢?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为《周礼》做注的时候提到:“琬,圭之半。圭,瑞玉也。大璋、中璋皆谓之琬。”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消息——古代的璋、琬都是用来象征皇权神授、天子行大礼时使用的器具! 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记载,当时祭祀时天子所执的一种玉器叫“珽”,它的形状和尺寸如下: “珽”是一种长长的、顶端稍粗一些的矩形玉器。

根据《仪礼·士冠礼》的记载,当时贵族男子举行冠礼时所执的“笄(jī)”要比“珽”短一些,形状类似于现在的筷子: 除了“珽”和“笄”之外,当时天子的其他礼仪所用玉器的形状也要比这个长一些: 这些长短不一的玉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不是半透明状的。但是用于祭天的玉圭却是半透明的。这很可能是因为“圭”的形状像不像半透明的璧状。

古人经常把“圭”和“璧”放在一起使用。《礼记·曲礼下》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在祭祀祖先时所执的器皿——“瓒(zàn)”的样子: “瓒”是用圭做底、上面插着芦苇管的一种长杆器物。由于上面通常插着芦苇,所以“瓒”的形象有点像今天的鸡毛掸子。 用“瓒”取酒献给祖先。这是天子、诸侯在祭祀场合的一个细节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在行大礼之时,手捧上供的不仅仅是香炉里的香烟,还有手中这捧缭绕而升的玉气。

荣成荣成优质答主

王字在五笔中属于金字旁,但并非所有有王字旁的字都是属金的,若按传统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判断,属于“玉”字头的字则为五行属金,而“王”字旁皆不属金。王字是汉字部首之一,其本意是大,也指最高统治者,后也引申称“帝王、首领、王法、大”等义。凡以王字为形旁的字多与王字的字义有关。

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指宇宙万物的起源,后来“五行”被引申应用于人的姓名之中,用来推测人的生辰与姓名的吉凶,分析人的品格和人的命运。名字有五行,五行有相生相克之理,名字五行相生相助的人,性格开朗豁达,乐于助人,得贵人相助,多谋略,能有远见,少有忧愁。

传统汉字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其中,“王”字不属金行,其属性根据部首不同而不同,其本意是“一”字在“三”字上,表示独立和尊崇的意思,引申为“王”,指天王,地王,人王。

而“王国”的含义相当于古代文献里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王制”含义类同于现代的法治,王字的五行要根据其构成部首而定。在起名网中,王在造字法中属于形声字和指事字,而在五格中属于土,而形音五位中属于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