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五行有金吗?
“琬”,读作 wǎn 。从玉,晚声;本义指玉器中凸起的部分。引申为圆滑、柔顺之意。 《说文解字·玉部》:“琬,琬琰之琬,半璧也。” 段玉裁注:“《周礼》:‘大璋,一曰琬璋’。郑司农云:‘琬,圭之半。’” 古代祭祀用的一块块玉,分为大璋(一种长方形的玉)、中璋(一种类似三角形的小玉器)和大琬(一种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玉),其中最大的是璋,最小的是琬。
这种用于祭祀的玉器都有一定形状和厚度,而且内中必定要有一块是半透明的,即所谓的“琰(yán)”,这就是“琬”“琰”二字的来源。 在段玉裁注中的这句“琬,圭之半”值得深究。为什么是“圭之半”而不是别的形状呢?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郑玄为《周礼》做注的时候提到:“琬,圭之半。圭,瑞玉也。大璋、中璋皆谓之琬。”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消息——古代的璋、琬都是用来象征皇权神授、天子行大礼时使用的器具! 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记载,当时祭祀时天子所执的一种玉器叫“珽”,它的形状和尺寸如下: “珽”是一种长长的、顶端稍粗一些的矩形玉器。
根据《仪礼·士冠礼》的记载,当时贵族男子举行冠礼时所执的“笄(jī)”要比“珽”短一些,形状类似于现在的筷子: 除了“珽”和“笄”之外,当时天子的其他礼仪所用玉器的形状也要比这个长一些: 这些长短不一的玉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不是半透明状的。但是用于祭天的玉圭却是半透明的。这很可能是因为“圭”的形状像不像半透明的璧状。
古人经常把“圭”和“璧”放在一起使用。《礼记·曲礼下》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在祭祀祖先时所执的器皿——“瓒(zàn)”的样子: “瓒”是用圭做底、上面插着芦苇管的一种长杆器物。由于上面通常插着芦苇,所以“瓒”的形象有点像今天的鸡毛掸子。 用“瓒”取酒献给祖先。这是天子、诸侯在祭祀场合的一个细节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在行大礼之时,手捧上供的不仅仅是香炉里的香烟,还有手中这捧缭绕而升的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