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在五行属是什么?
“韵”,作为音乐术语来讲是指调子的意义;而作为文学、书法等学科所讲则指格调、风格之义。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元曲中所谓“音律”即今所言之格律者。《中原音韵》(1324)乃元代王伯成所作“北乐府”,是当时北方流行歌曲的曲谱总集,其中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格律与北方流行的曲子曲式相联系,为词曲创作提供了基本音律标准。
《中原音韵》把中原官话分为上声、去声、入声三个韵部,以入声派入凡、哈、麻、家、花、阳、鱼、虞八韵,此即明代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的基本内容[3]。
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入声已消失于现代汉语之中,因此人们难以理解古代音乐的调式特点。事实上自唐宋以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逐渐取代了古代的“黄钟大吕”六声调式而成为音乐的主流,但当时的文人仍然沿用着他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于是就有了“平上去入”四声的概念。
据《中原音韵》所言,古之“平上去入”四声中,入声最短促,其音节通常被包含在一个字的两拍之内,且经常使用叠字或句尾助词来强调节奏感。例如“马”字的入声读音是“mà”,在一拍的时间内只发一音;又如“快活”一词读作kuaìhuā,“ka/i/h/u/a”这五个汉字刚好各占一拍,形成了鲜明而短促的节奏感。如此有规律的节拍显然与五度相生律的音阶规律不同甚至矛盾,由此可以推测入声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五声中缺少的律动的因素而已——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诗言志歌永言”的音乐本质的延续罢了!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音乐特征:宋代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的诗词书籍流传于世并且占据了主流位置。这样一来,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按字记谱的方式来写诗填词而非依照自然律动的法则来进行创作或吟唱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后来的诗人虽然能够写出诸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那样清新自然的作品,但却极少有人再像李白一样用“入声”来作曲的原因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