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战国时期形成系统的理论,它的基本观念是用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变化。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文献依据之一,其中对“五行”的定义如下: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此五行,不可相兼也;水火不相逮,故不相革; 草木不见金,故不变; 金木相轧,故不相容;
土居中而众杂,故各宗其所盛。 “五行”的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如半坡彩陶上就有太阳和月亮的形象。这反映了古人把太阳和月亮分别归属于阴和阳的性质。
至于火和水则与远古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了。因为火的使用可以熟食,可以照明,还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火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时火又是自然界的火源,古人很迷信,以为神灵都住在火里。水则是古代氏族部落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所以,火和水是最早属于“象类”属性的五行。所谓象类属性是相对于数类属性而言的,数类属性是指金木土之类,它们具有形质的功能和作用,称为数类属性;与之相对立的是抽象的概念性质,它没有具体的形体形态,只是被人们所认识的概念而已。因此我们称之为象类属性。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火的形状是一个火球,或者是一团火焰,或者是燃烧着的物体。水的形象就是流水或者江河湖海等流动状态的水体。因此,火和水具备了最早的象类的概念属性和功能特征,从而成为早期的五行之属。 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五行相克及相生关系等等。不过这些内容都是后人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添加进去的内容。
所以说五行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五类事物”及其相关的属性罢了,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内容和意义在里面。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它对研究自然界以及人体的各种现象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借鉴手段和方法。 但是,这种思想方法已经远远超越其本身原有的范畴,而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甚至被一些人当作封建迷信的东西来对待和使用。这是非常错误和有悖于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