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从易学到医学、哲学等都以五行作为理论工具来对世界的本原以及世界的变化进行解释。“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大自然有五种根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不仅有相生关系,还有相克关系,相克次序为:木→土→水→火→金→木,如果这一关系被破坏,轻则灾殃,重则可能导致物种灭绝。五行纳音,是五行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把五行(金木水火土)派生出五材,即以十二辰(地支)配合十天干的六十花甲子,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得到六十种不同的“物理”与各种不同的“五行”归类。即:把干支分为三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为一组,“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为一组,“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为一组。而每一组又分为六个单位,一个单位两个字:天干排前,地支配后。第一个单位为该组的“提纲”,也叫“首领”,称作“总纳音”,其余的五个单位,依次配属五材,称为“分纳音”。把三组“分纳音”分别排列开,便是十二类纳音(六字),每一类以“首领”天干为首,再加后三字的地支,共四个字,成为该类的名词,由此就产生了十二种“五行”即十二“纳音”:“海中金、涧下水、炉中火、大林木、沙中金、霹雳火、井泉水、屋上土、天河水、城墙土、平地木、山下金、霹雳火、大驿土、杨柳木、桑松木、石榴木、平地水、河水、溪水、白蜡金、剑锋金、钗钏金、山头火、覆灯火、朱雀火”等。
纳音五行的排列顺序是依照中国周易的干支学说排列的。例如木在生长过程中可分为小木、大木、成木三个过程,按纳音五行的规律,小木配甲乙木、大木配戊己土、成木配丙丁火;金也有幼金、成金、老金之分,幼金配庚辛金、成金配甲乙木、老金配戊己土;火也有幼火、成火、老火,幼火配壬癸水、成火配丙丁火、老火配戊己土;水也有幼水、成水、老水,幼水配壬癸水、成水配庚辛金、老水配丙丁火;土也有幼土、成土、老土,幼土配甲乙木、成土配戊己土、老土配庚辛金。如上所述,把年、月、日、时的天干(甲、乙、丙等)在与地支(子、丑、寅等)相配后,在五行中分成12种,每种五行又分成3个小类,合起来共36个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