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是什么时间?
“子”和“午”,在古时专门指代正一天文点(日晷的投景)所在的方位: 子,就是子时。以子夜为中心,朝为卯、暮为酉的这八个时辰就叫八正(建)时。 午,就是午时。以正午为中心,朝为寅、暮为申的这八个时辰叫八节(立)时。 所以,古代人们所说的“子午流注”实际上是说“八正(建)时”和“八节(立)时”。 这和现代天文学中的“时区”概念是不同的。
古时的“子午流注”实际上描述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引起的太阳时差现象——太阳高度不同时,日光对地而影的长短不同,因此根据日影的位置可以判断时间。 而现在的“时区”则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提出的一个时空划分方案。
虽然现代物理学早已证明地球的自转存在“滞后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其实是不均匀的),但是现代“时区”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之中了;
而且现代“时区”概念中已经不包含古天文概念中的那些“节”和“建”了。 用一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这两种时间的差异,那就是: 古时的“子午流注”讲的是“几点钟”的概念,而现代的“时区”讲的则是“第几圈"的意思。 (一)古天文中的“子午”(节选自郑志鹏《古天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