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字在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里,“乂”字的解释如下: “乂”字在古人造字的时候,上面的横画表示的是“竹”,下面的一竖代表“刀”,合起来就是“砍竹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清理”、“治理”的意思;这个意思也一直保留到今天。 但是,“乂”字在今天用普通话念“yì”(第四声)的时候,还有一个读音“ài”(第四声),并且有另一个意义——“割草”。 《新华字典》的解释里面,“割”和“治”并列为第二义项。 其实,“治”和“割”在古代的意思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治理”的意思,但是“割”是像刀刃一样尖利地“割”,而“治”则是像棍子一样“治”——而且,“治”的字形也是由“刀”和“竹”组成的。
由此看来,古代的“乂”字是一个会意字,而现在的“乂”字则是一个形声字了——上面的“立”是形,表示这个字的声音;下面的“乂”是声,同时也是形——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这种字形的变化就是因为古音的演变导致的。 我们知道汉字是有“古今音变”规律的,因此能够根据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古音,反过来也能够根据字的古音推断出它的字形。比如上面说过的“治”,现在读作zhī的时候,古音是zhi;再比如“帜”,今天读作zhì,古音是zhǐ等等。
那么,为什么“乂”会发生这样奇特的形状变化呢?因为它的古音介于ai 和 yi之间,后来成了iai,再从iai变成了yi。 而“割”的古音是ge,从古代读音到今天的读音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你看到“乂”字古音标注为“於懿切”(民国时期出版的字典中,“於”字单独作为姓时,常作“於”,且多读作yu3,故此“于母”即“於”母),或者看到“割”字古音标注为“五格切”,那它们都是上古浊上归去,去声入声两音字,读音都很像现代汉语的“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