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支柱是什么?
首先,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金融依赖出口和基建投资。2008年的危机就是由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过热造成的。 进出口数据来自商务部网站 建设投资数据来自国研网 其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消费潜力依旧没有被完全激发,促进消费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工业制成品,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附加值也是以后的主要政策方向之一;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盈余/GDP的比重过高,资本项目开放迫在眉睫。
如果上述方向无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只能依靠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来实现了,这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还将持续。 从长期来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消费领域和科研领域的金融支持,短期可以采取发放消费券、补贴方式,长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进口方面,也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比如鼓励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参与进口信贷和保险业务。 关于如何更好的扶持中小型企业,之前已经写过类似答案,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调整效果递减,降准和降息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将成为今后刺激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一行三会”的框架基础上,这个框架是在98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和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制度框架的雏形是从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时开始搭建,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确立和发展扫清了障碍,1951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1953年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后改为中国工商银行)成立。这两大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础。随后,在50年代中期,农村信用社也逐渐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当中。可以说,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在人民银行统一领导下的“大一统”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当时的金融业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制、国家经营。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才有了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分工的体制,才有了中国中央银行的正式确立。
目前中国有五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各省级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3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200多家农村信用社。虽然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但是与数量庞大和规模巨大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总体规模、业务水平、盈利能力,品牌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金融债权的管理、金融监管及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等角度来看,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刻不容缓。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从资本结构、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都在向“大银行、国际化、全能化”转型和发展。
中国的专业银行主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的专业银行,其主要目的在于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薄弱环节提供金融资源。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合作金融机构,它就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属于“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行业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农业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在农村地区除了财政资金以外,其他社会资本很少,再加上国际上资本对农业的投入也很少,因此农村资金匮乏,这种情况下,在农村地区设立具有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位的重要一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