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行如何定义?
“五行”,原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五个要素——金、木、水、火、土——的一种抽象归纳,用来代表五种属性的东西——锋利、条达、湿润、温暖以及化生万物。后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被引入社会生活和人身体结构等诸多方面。汉代《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性飘,其情骄。 ”(注:此段引用网络资料)这里“赤色”相当于后世所说“红色”,属于五行中“火”的属性; 而“心”在五脏之中属火,所以这里的“南方”其实就是指“心”而言。
这种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五行”的说法渐渐受到了挑战。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立场出发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全新的解释。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就曾在《中国的民族起源》一书中指出: “汉族是黄帝直裔,统一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一个强大部落……”而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已经存在过不少部落或王国,如夏商周等。这些部落不仅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而且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至少在商周时期,汉族人就已经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文明体系了。这与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华文明源头”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最初是个多民族国度,各民族有其自身发展轨迹而不可能来源于同一祖先。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命运共同体,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这些观点显然与传统的“五行”学说相悖。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