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字在五行中属什么?
1.【君】 君字的原义是指古代的君王,后泛指可以掌握权力和地位的人群。由于君主通常拥有强大的权势,因此又引申有统治者的意思。另外,君也是人们最喜爱、最崇敬的人,比如老师被人们称为“恩师”“君”字的金文本意是斧钺一类武器,所以它具有强大威力与震慑力一面的含义,从商代后期一直用到现在;“君”也有君主的意思,本意为古代帝王的印信玉玺,后来也用于尊称他人的印章。 “君”在古代是“群”的含义之一,即群体或一族之众,而“王”则是最尊贵的称号和权力象征。如《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句子;又如《史记》中关于“五帝”“三王”的说法等。 由“主”加一撇变来的“君”,其基本含义是主人,引申为领袖、主帅之意。如《论语·子罕》中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中的“君子”就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说文解字》载:“君,尊也。夏言曰:君,卿士也。”许慎认为,“君”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尊贵。古时候“君”也可以用来称呼高官大臣;或者是对那些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如“君子”“国君”;有时候也能作为对朋友的称谓,如“知己为‘君’”。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这种朋友之间感情是很深厚的。 现在我们仍然常用“君子”来称呼品德高尚的人。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用这个词来称呼他的学生颜回以及冉求等人了。到了战国末期,儒家弟子把孔子的言论编纂成一部著作,取名就叫《论语》。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喜欢以“君”自比并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说:“山中客舍莫伤怀,暮宿江乡忆旧园。万里长江送行客,若将西去涉头烟。”明代文学家于谦的《石灰吟》更是广为流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小诗通过对石灰烧制过程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这首诗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现在我们在赞美某些事物非常珍贵时,还会用到“要留下清白在人间”这句诗。 在汉语里,“君”经常被用作对对方的尊称。有时,我们也常常用这个字来比喻祖国和人民:“我爱我的祖国就像爱我的生命一样!”
2.【王】 王是一个象形字,由一个表示“大”的“大”和一个表示“发号施令”的“口”组成,合起来表示能发出号令的大人物形象。王作名词用时既指天子,又指诸侯的国君:王者天下所归也~(《孟子•尽心下》);亦指一般意义上的首领、首领的人。 王的本义是天子或诸侯国君。因国王称为“王”,故以“王”称君主。如:王国维,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学家,戏曲理论家;魏王,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皇帝慕容暐(wěi);荆王,楚国的国君;齐王,姜姓,田氏,名辟疆,战国七雄之一。王作动词用时意为统治、掌握。《易•坤》:“王用三驱,失前禽。”王通永济编《文中子语录》:“舜何人也,禹何人也,而为圣人。”王作形容词用时意为第一位的,首要的。《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
3.【主】 最早的意义是正对着门的方向,这里是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有了主要的含义。后来逐渐发展为主宰、主持的含义。再后来又出现了主人的意思…… 最早的“主”是用“玉”做偏旁的字形。甲骨文的“玉”是象形文字,像一块美石。金文中出现了一个“王”字做偏旁,像手持斧钺,这是斧钺类的兵器,因为拥有这种兵器才能成为一方之王,也就是拥有巨大的权力威势——这就是最初的“王”字的字形。周代金文的“王”已变成正面俯视的形象:中间的一横表示地面,两旁两横是手的形状,表示持斧钺,下面一短横像脚。 《说文》主字段玉裁注:“主谓立主,祭而必以尸主,皆取象於此。”也就是说:“主”的本义就是指树立起主体来,祭祀的时候一定要有代表神灵的那个东西叫做“主”——那就是后来所说的供祖宗牌位用的木制牌位“主”。 由此推知,“主”的古音读如“捉”。
4.【师】 师字的本义是教官,引申为师长的意思。先秦时代,“师”经常与“傅”、“保”连用,专指教育贵族子弟的老师,他们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和国家领导人。 《说文解字》上说:“师,二五之师也。”“师”的本义是一种军法概念,五十人为伍,五伍为卒 ,五卒为旅,五旅为一师。军队中最小的单位是伍,是由五个战士组成的战斗小组。每五人当中设一位“伍长”负责协调,大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战胜敌国,各国都在战场上招募大批士兵。当时士兵是以十进位来计算的,十个伍为百人队,五个百人队为一千人队,三个千人队为一万人的师,这就是“师”的军队编制单位的由来。 所以,师又可以理解为部队的总指挥。
5.【帝】 帝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即所谓的“天子”,因而有“天子”的意思。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天帝是最高主宰之神,所以“帝”又有神的含义。 从上而下看,帝的字形像一人头戴冕旒跪拜上天,这其实是原始宗教的“祭天”仪式的表现形式。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庙底沟遗址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