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17年是闰年?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讲讲关于“闰年”的那些事儿…… 国际通用历法中,将地球公转轨道定义为“黄道”,把地球公转走过的路径叫做公转轨迹(即太阳轨道)。
根据牛顿力学定律可以知道,任何物体只要做圆周运动,必定存在一个 “周期” 。也就是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年。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近似整数的365.2425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为:60×60×24×365.2425=31559900秒),所以每四年平均下来,地球公转路程就超过一圈,因此要多出一天时间。四年一度的这一天,就被称作“闰日”“闰年”或“闰年节”。 但并非年份数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是闰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或者既能被4整除又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例如2008年是闰年,而2016年是闰年。但是1900年和2100年不是闰年。 因为“闰年”的存在,导致在公历纪年中,存在“农历大月”(有31天的月份)与“农历小月”(有30天的月份)的区别。也存在“农历平年”(只有353或354天)和“农历闰年”(有383或384天)的区别。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国传统的农历中不设置“闰正月”“闰十二月”呢? 其实,我国的传统农历是以“朔望月”作为计算基础的。而“朔望月”本身就有29.5306日的长度。当出现二月二九、三月三十的时候,四月一日便成为新的月中第一天,所谓“置闰”的条件并不具备。相反,如果四月一日是月初,那么二月二十九便是月末,这个月的“朔望月”就有了30.5306日的长度,四月二日就成了新的一月的开始,符合“置闰”的条件。 所以呀,农历闰月的设定就是这么奇妙!虽然公历闰年的设置比较简单粗暴,多了一天直接加到明年就好啦~但咱们的中国传统农历可是很讲究“天人感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