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房五行属什么?
“五气”中的“金、水、木、火土”,对应了自然界的五行元素——金白水清;木火通明;水土混浊。 自然界中,春生夏长,草木茂盛,属木,而阳光雨露充沛,自然界呈现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生发。而秋天到来,万物凋零,百草枯黄,属于收敛状态,是阳气的消沉,阴盛阳虚,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收”,“肃杀”,这种状态在五行之中属于金。
《黄帝内经》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说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春天萌发,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存能量,这样才是符合自然的养生之道。 而人体的小宇宙也是如此,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健康无为。比如小孩子一般是不需要补的,大人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就是给阳气以生发之机,如果天气冷让小婴儿多穿点,这反而剥夺了阳气升发的机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所以古人说小儿不用补,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人在冬天里不停地进补,吃大量滋补食品,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应当适当进补。因为天冷人体机能处于收缩状态,若这时大肆进补,不仅难以吸收,况且多余的补给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加重器官的负担。
五行学说认为,在宇宙万物中,凡是具有推动、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 有肃杀、清洁、收敛、下降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生长、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 土。所以,木、火、土、金、水不仅指具体的物质,而主要是五种不同的属性。中医运用木、火、土、金、水来归 纳宇宙中万事万物,又运用事物分别具有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等运动规律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 现象,并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证候体系。
中医师可运用五行学说来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如肝与胆、眼、筋、爪等均 归属木;脾与胃、口、唇、肉等均归属土;金、肺、大肠、鼻、皮、毛等均归属于金;心、小肠、舌、血、脉等 均归属于火;肾、膀胱、耳、发、骨等均归属于水。脏腑、形体与自然界相通应,所以五脏与四时、五方、五气、 五色、五味、五臭等也建立了相关的联系。正常的联系是相生相克的,如果发生异常的乘侮现象,人体即发生各种 疾病。例如肝属木,脾属土,正常情况下木能克土,木盛则可能乘脾土,称为“木旺侮土”,由此可引起腹胀、 食欲减退等疾病,临床上可用柔肝健脾的方法医治此类病症。
五行学说用于指导临床用药,使中草药在治病时,能够随着病证的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配伍关系,使药物 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高治疗效果,起到有病除病,无病强身的作用。所以中药就根据其性能、所治病症,而区分为温、热、寒、凉等不同药性,和辛、甘、苦、酸、咸等不同药味,以便分别适用五行生克规律。如以酸、 苦、甘、辛、咸五味配五脏肝、心、脾、肺、肾,即味厚属土,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咸属水,五脏有余,则 要减五味所入之脏。又如以五气配五脏,即风属木通肝,热属火通心,湿属土通脾,燥属金通肺,寒属水通肾。根 据五味的性能,能散能缓为甘,能下能软为咸,能补能和为苦,能收能涩为酸,能泄能坚为辛。再根据五脏的生理 功能不同,确定五味入五脏的补泻规则,即辛入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五味各有所宜,宜五味必 有所忌。比如肺有痰饮,则宜苦忌咸,脾有痰饮,则宜酸忌苦,肾有痰,则宜甘忌酸等等。另外,五味还可以入六 脏十二经,通过五脏与五腑及十二经之间的表里络属关系,行而周身,起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五行学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指导临床用药,使其达到合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同时,五行学说还具有 保健和养生的作用。总之,中医五行学说对指导我们正确地使用中草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