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五行吗?

淳于子彦淳于子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周易》与“五行”的关系,是当今易学界一个热点论题。归纳起来,现有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主张《周易》本身就有“五行”;另一种是认为《周易》本身没有“五行”,“五行”源于后人的注释。 主张《周易》本身就有“五行”的人,主要依据是《说卦传》末章有关“五”的论述以及乾、坤两卦六爻皆动的象数模式。

认为《周易》本身没有“五行”的人,最主要的根据是孔子在《系辞上传》中关于“圣人设卦观象”的一段话。 还有人引用郑玄的话“圣人之所作也,惟易卦得统而称‘五行’……”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重要理论根据。 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们现在所见的《周易》本经,实际上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城时所作的八卦,加上后人追加的乾坤二卦而构成的。

那么,我们就以这个本子为依据来看《周易》是否有“五行”的问题。 如果仅从文字表面来理解孔子的这句话,似乎孔子是在说“周易”本来是没有“五行”的,因为“阴阳”“刚柔”这些属性才是“易”之所设。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放在全文中来理解,便会发现孔子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前面的一段里,孔子曾明确地说过“圣人作则日月星辰”(《系辞上》),而“日月星辰”即是后世所谓的“五行”。所以,孔子的本意是说:圣人作易的时候,把一日一月一星辰都用上了。

至于《说卦》的那一段,明显是后人插入的话,因为文中出现了“圣人之意”,而孔子的言论是不存在这种表达方式的。这段文字说的虽然是“五行”,但也可能是指“日月星辰”而言,因为古代的星占是非常兴盛的,人们把五大行星称为“五行”,同时也用“五行”来表示日月星辰。所以这段文字并不能证明《周易》本身就是“五行”的体系。

另外,从“阴阳”“刚柔”这些概念的内涵来看,它们显然也不是“五行”的概念。所以,将阳刚与阴柔对应于水火金木土,并以此来解释易变,这明显是后世阴阳家给《周易》附加的内容。我们只要记住孔子的立场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可以了。

宓信帆宓信帆优质答主

易经中有阐述五行,周易是阐明天道之书,五行也是在周易之中产生。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王,脚步不得相逾越,随相生养,回旋流通,周而复始,使各得宣泄,按理运行。有小违而未犯时者,天戒之以灾;大逆者,天罚之以殃,故无常焉。

天有四时,调和四维,错乐其五行,然后能成演而生之。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火居南方而主夏,金居西方而主秋,水居北方而主冬,土遍而处中宫,主夏秋之交及冬春之交。分王以节,四时之事比相平也。是故春一岁而生火,夏居火上而生土,秋一岁而生金,冬居金上而生水,岁半而时过太一与中宫。土上形兆,兆象着明,故曰显矣。

五行之成演生物也,天也;其盛极一指也而退,地也。人受命乎天,故曰天子。天子之德,盖参天地之和、阴阳之序,终始周遍,符运合一也,故曰神化德于天下。圣人承制象天以教道民,定其时而明其位,使莫不自定也。使神不烦奸、民不乖乱,然后行赏罚,施教政。是故木王有时,火王有时,金王有时,水王有时,土王有时。土德王而承木,木德王而承土,金德王而承火,火德王而承水,水德王而承金。

王相害胜生之,参于明达五人之中。是故木生者在东方,而死在西北;火生者在南方,而死在北方;金生者在西方,而死在东南;水生者在北方,而死在西南;土生者在中央,而死在四旁。五行与四时相承次序而行,五行在四维,四时在中央。土位之主,天之本也,土无所不胜,无所不承,故为五行之主也。或后,或先,或王,或相,或死,或生,各有合会,五行与四时合会之时,阴阳会和,风雨时节,五谷丰登,草木春生冬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