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五行吗?
《周易》与“五行”的关系,是当今易学界一个热点论题。归纳起来,现有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主张《周易》本身就有“五行”;另一种是认为《周易》本身没有“五行”,“五行”源于后人的注释。 主张《周易》本身就有“五行”的人,主要依据是《说卦传》末章有关“五”的论述以及乾、坤两卦六爻皆动的象数模式。
认为《周易》本身没有“五行”的人,最主要的根据是孔子在《系辞上传》中关于“圣人设卦观象”的一段话。 还有人引用郑玄的话“圣人之所作也,惟易卦得统而称‘五行’……”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重要理论根据。 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们现在所见的《周易》本经,实际上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城时所作的八卦,加上后人追加的乾坤二卦而构成的。
那么,我们就以这个本子为依据来看《周易》是否有“五行”的问题。 如果仅从文字表面来理解孔子的这句话,似乎孔子是在说“周易”本来是没有“五行”的,因为“阴阳”“刚柔”这些属性才是“易”之所设。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放在全文中来理解,便会发现孔子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前面的一段里,孔子曾明确地说过“圣人作则日月星辰”(《系辞上》),而“日月星辰”即是后世所谓的“五行”。所以,孔子的本意是说:圣人作易的时候,把一日一月一星辰都用上了。
至于《说卦》的那一段,明显是后人插入的话,因为文中出现了“圣人之意”,而孔子的言论是不存在这种表达方式的。这段文字说的虽然是“五行”,但也可能是指“日月星辰”而言,因为古代的星占是非常兴盛的,人们把五大行星称为“五行”,同时也用“五行”来表示日月星辰。所以这段文字并不能证明《周易》本身就是“五行”的体系。
另外,从“阴阳”“刚柔”这些概念的内涵来看,它们显然也不是“五行”的概念。所以,将阳刚与阴柔对应于水火金木土,并以此来解释易变,这明显是后世阴阳家给《周易》附加的内容。我们只要记住孔子的立场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