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监管是什么?

赫雨美赫雨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从历史渊源说起。 中国互联网起步比国外要晚,但发展却很迅速。1996年开始,国内开始开通Internet接入服务,用户可以快速访问海外信息。 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域名系统尚未完善,很多网站都以“.com”结尾的英文域名代替,而苹果当时已经完成了新品牌“Apple”的注册工作。于是,一些中国本土企业就抢注了包括apple.com.cn在内的多个域名,并将之用来建立自己的网站。

当然,这些抢注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想搭便车混口饭吃的投机者,他们并没有真正建立什么有价值的内容或服务,只是搭了一个“山寨版”苹果的壳而已。 但总有一个企业是想认真做手机的,它就是北京科房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科房公司”)。

成立于1997年的科房公司原本主要经营房产和计算机业务,看准了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才转入手机行业的。 为了打造属于中国的苹果手机,科房公司先后聘请了著名设计师贝聿铭之子、前摩托罗拉设计总监吕烈伦先生担任设计总监,原诺基亚北美总部研发部高级经理张峻先生任研发总工程师,并投资数亿元用于研发和生产。

2003年1月,科房公司的GSM手机生产线通过美国电信业及电子产品协会(CTIA)的ISO/TS16949国际汽车质量体系认证,同年5月又获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手机生产基地-ISO/TS16949”“手机研发中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双证书的手机制造企业。 就在科房公司努力建设自家手机帝国的间隙,一个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也正将触角悄悄伸向了中国市场——它就是苹果。

早在2003年,苹果就已经在偷偷改造自己旗下的iPod产品以便插入中国市场的旗子。 据称,苹果当时秘密派出了由20人组成的团队进驻上海,以研究中国消费者为目的,进行各种定位和分析。 随后在2004年初,苹果首次向中国申请了专利,发明的是一种帮助实现多任务处理的手持装置,换句话说就是为iPhone准备的基础性专利。 到了2008年底,苹果终于等到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机会,那时正是智能手机刚刚兴起之际,而苹果早已凭借旗下 iPhone 横扫美国市场。 苹果方面得知,由于工信部允许外国个人用户设备在中国享受免税待遇,因此只要把产地改成其他国家和地区,就能逃避在中国的征税义务。 于是,苹果找到了科房公司——当初被它拒之门外的中国企业,现在却主动送上门来寻求合作,双方于2009年签署了《数码影音产品合作备忘录》,准备联手入侵中国市场。 根据这个协议,科房公司负责苹果产品的国内生产(包括组装和测试)以及销售,而苹果则提供技术支持和授权给科房公司使用相关的商标权。

不过,科房公司当时已自顾不暇。 早在2006年,科房公司就被曝出财务造假,其实际控股人袁克勤也由此被立案调查。2008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科房公司构成骗取贷款罪,判处罚金50万元; 同时,法院还查明,被告单位科房公司在与境外公司签订知识产权许可合同过程中,采用故意篡改专利文件等不正当手段,冒充专利权人,擅自许可他人使用其持有的专利,收取费用后并未投入研发活动,而是将其转为公司资本,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其行为已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依法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所以,当苹果想找科房公司合作的时候,科房公司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自己曾经的“侵权”行为居然得到苹果的谅解! 于是,双方合作协议的文本几经周折,直到2010年才最终落地。 自此以后,苹果的正品手机便通过科房公司的生产线灌装了,并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 不过,因为货源来自香港,故初期的包装盒上印有香港的注册商标标识,这显然没有达到苹果的要求。后来,这种包装盒上的印制地址变更成了深圳,这才算勉强过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