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去北京还是上海?

姬扬帆姬扬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如果我现在死了,那我就死在北京” ———— 三毛.《告别军犬》 1990年1月4日,三毛从台北飞到北京,在她留下的一百零三篇文稿和二十多封电子邮件中,有五十多篇涉及北京的有关内容;还有一百多幅照片,其中近半数是北京的景物和人物写真。

一个平常并不热衷于照相的作家,为什么会对这个城市有特殊的好感与感情?

关于这个问题,梁文道在访谈里提到了一种可能——“她(三毛)是在用一种旅行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毛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89年末,那年她才四十岁,正是一生中最明媚的年纪。 “我一个人,带着一个背包,就那样莽莽撞撞地闯入了你的首都……我和你,就像两株相隔很远的树,因为阳光很好,于是我们伸出了手,开始交往……你给了我生命的洗礼。你让我看到了自己,也看清了这个世界,你是温暖的、残酷的、真实的……于是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段文字出自1992年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游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北行。 比起“冒险”“孤傲”等字眼,我总觉得用“莽撞”“稚嫩”来形容那时三毛再合适不过了。这个生性敏感,在外人眼中始终孤傲冷冽的奇女子,居然会在一篇文章里坦荡荡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深深感激,生命中曾有你如此美好的遇见……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处流浪,免我无枝可倚。”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很少人能理解这句话背后深沉的感情和孤单的灵魂。 正如她在文章中所写的——“我的心里装着一个梦,那里植满了花,开满了草。有清风明月,有山川大海。梦里是我向往的生活,而你就是那个远方的朋友……”

所以,1990年的这次相遇对于两个人来说应该都有些意义吧,对四十一岁的三毛而言这是她对生命末期的回顾和怀念,而对三十五岁的余华而言或许是通往名利的快速通道。 这个看似云淡风轻的女子,其实一生都在努力生活啊!

邓骐鲡邓骐鲡优质答主

个人认为,可能更偏向“上海”吧! 因为从陈平对三毛的评价来看(《我的宝贝》) 三毛的才华和创作力在上海会更有施展的空间 毕竟上海的文学圈子更加多元,包容性强一些 对新人作者也更友好些 上海的人情味也浓厚许多 而北京的文青气质则更为纯粹 从1980年到1985年之间,可以看出来她的创作在逐渐走向成熟、稳定期;她在北京的生活虽然不顺利(因为离婚以及工作的问题)但是这段经历却让她对于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理解 因此我认为她对北大的感情更深一些 但最终的选择应该是她自己做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